为什么说楼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GDP飞黄腾达的第一支柱是楼市?

  分税制实施前,全社会还在吃大锅饭,没有经济活力,工业实力与生产能力过于落户,发展太过缓慢。1978年11月24日,出现了第一例土地包产到户,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干活,收入上交政府一部分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样成功刺激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底层的收入模式发生了改变,顶层的收入模式也要变,因为说白了以前一切劳动产生的价值归中央,现在劳动者和企业自己干自己的,收入也都是自己的,中央就没钱了,中央就说不行,你得把你赚的一部分给我,也就诞生了分税制的雏形包干制,就是把利润上交给上层,但这样就代表着如果当地没赚钱,就不必缴纳,因此在账上做手脚也大有人在,很快国库就没钱了。
  地方政府有钱了,中央政府又没钱了。于是诞生了包干制pro—分税制,从生产材料,售卖的整个过程都要上税,无论是否盈利,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只要有交易,就有源源不断的税收,这样中央一定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73分,地方政府说:怎么我们才拿七成啊?中央财政部表示:七成那是中央的!中央拿税收之七,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共拿税收之3。不管地方愿不愿意,反正最后是都同意了。

  这样中央政府有钱了,地方政府又没钱了,地方就会觉得,我拿的钱少干的事还多,属于是上头点菜地方买单了,这3成税,还要养活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从里面拿钱,上层权力高,越往下分的钱还越少,这也就是为什么省里待遇比基层强不少。这就是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喊娘。

  那这样地方活不了啊,哪有钱搞治安,搞教育,搞医保民生?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市政的新闻频道,我家在一个十八线小县城,在新闻里我经常能听到“招商引资”的字眼。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地方发现了又一座金矿,之前中央说税收拿七还有另一项并行措施,就是把土地出让金额给地方政府,至此,万恶之源开始出现,我们一辈子的终极目的—房,登上了历史舞台。土地房地产和招商引资有什么关系?

  首先说明: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迅猛到在初期就可以做到经济翻几番,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归功于土地兜售和土地金融,而非制造业,工业进步与科技进步。
  再给大家解释一下贷款,比如说我有100元,存进了银行,那么银行可以把这部分钱贷款给别客户A,(此时我和A的银行卡里都有100元,我们都可以去市面上消费)这样市面上就相当于有200元可以流通,这时我和A把钱全部在超市里用掉,花掉200元购买商品,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只靠我自己的100元,就实现了价值200元商品的购买!但是A是要把这贷款100元加上银行利息还给银行的。但在他购买商品的那一刻,他是无力偿还一分钱的,也就是说A把欠款的偿还赌在了未来的收入上,因此贷款的本质就是对未来的透支。还远远没有结束,A把钱消费给了超市老板B,老板B可是实打实得到了100元,如果B把这些钱存入银行,银行是不是就可以把这些钱贷款给用户C!这样B和C就又重新构成了我和A的关系,此时如果“我”,“A”,“B”,“C”将手里的100元都花出去了,相当于我的100元在市场中可以购买400元的商品!简直离大谱。同理,这样的模式还可以延续到D和E,F和G…..这样最开始的100元就通过贷款,在市场中可以兑换的价值不断翻番(银行中贷的款也在增多,不过随之经济发展,未来一定能还上嘛)。但可以兑换的价值肯定也不是无限上涨,上述只是理想情况,现实是国家规定中央银行只能拿储户个人存款的90%拿去放贷,这就导致,我存100,A贷款到90,B存90,C贷款81,这样依据等比数列求和往下推,这100元最多只可以购买1000元的等价物。神奇吗?这与地方房产,地方财政收入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来解析地方政府是如何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的。只有国家吃剩下的三成税收是肯定活不起的,地方政府发现土地可以大做文章,中央政府给了地方政府土地的“使用权”,也就是地方政府可也把土地外包给企业,这就是所谓的招商引资,有企业了,那企业的这些打工人应该去哪里住呢?当然是就近买房了呀!于是政府就又划出一片地给房地产开发商,用于楼盘开发,给人们提供居住场地。
可以看到,政府将土地租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和企业以得到市政收入,但这两片地的类型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卖给企业的地每平方米1000左右,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的则要比这个价钱贵上1000倍以上。

为什么要这样做?
1:如果市政招商引资把土地卖得太贵的话就没有商人企业进入了,相反,租给商人的地越便宜,来的企业就越多,引入的资金量就大,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大,拉动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居住,提高贷款买房的需求。可以建居民区的地价也就水涨船高,政府可以向银行抵押地价更高的地,贷出更多的钱,用以城市建设。
2: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活得更好的生存,教育,医疗条件,“人往高处走”是必然的趋势,而一个城市的市政收入越多,这些也就越完善。
3:如果每个人都背负着十年二十年的房贷,是不是有利于城市长期的稳定建设?(减少人口外流,增长城市人口,拉高教育医疗等行业消费水准)

  可以看到,以上三条中任意一条都对另外两条有正反馈作用,即促进另外两条的发展。你也可以看到现在的状况,农村人口流失严重,有条件的宁可背上房贷也要进入更好的城市。可对于政府,市民来说,这些似乎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地方政府想要完成中央给的GDP指标,政府只能靠房地产业拉高GDP,几万元从农民手里买来的土地,然后几千万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这个赚钱的速度当然没有任何生意可以比拟的,因此,土地财政就是鸦片一样,每个地方政府都会上瘾的,每年卖几块土地,财政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工作轻松,压力不大,政绩斐然!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从包干制转到分税制的时候就已经没有钱搞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了,导致人们几乎同时涌入了城市。一夜之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里建起,看着高涨的房价,民众争先恐后涌入城市,留下了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与发展能力的农村。就算今天中央想出政策振兴农村,想让年轻人回到农村,晚了,已经晚了,年轻的早已在城里结了婚还上了房贷,就算现在政府有钱了要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做好做大,也难以吸引年轻人反乡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仅限于县城往上,县城以下大部分农村连学校都倒闭了,就算有也不可能保证质量,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已经成为每个农村家庭的信条。
地方政府运营模式

  如果你关注过我国的股市和楼市,你会发现,股市怎么变,股市对GDP并没有太大影响,楼市及楼市的附带产业才是GDP指定亲爹。房地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能使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1.5到2个百分点。在我国,每增加1亿元的住宅投资,其他23个相关产业相应增加投入1.479亿元,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
  房价能跌吗?糊涂啊!跌了某国经济总量不就跌了吗,地方政府的80%的负债还要靠卖地和地价的升值来偿还,往小了说,房地产是个人的身家,往大了说,这就是国运!
GDP与楼市

  因此,在我们看到某国GDP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其代价,市政向银行贷的款不还了吗?拿什么还?贷款的本质是透支未来啊,未来会还的!确实,贷多少,未来都能还。当年日本也是这么想的,甚至一个东京市的房地产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这就是贷款的力量!)。结果房地产泡沫破碎,社会直接停摆了二十年。我们现在的社会:人口多,资源有限,竞争激烈,老龄化严重,生育率达到谷底,和当年的日本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虽然发展迅猛,但同日本一样,隐患严重。

  那国家为什么不把钱更多的投入到科技高新产业的建设来实现转型呢?事实上,国家不论以任何目的把钱放下去,资金的流动去向是不会骗人的,因为天下的所有人都知道楼市赚钱啊!哪里能生财财才去哪,最终这些钱殊途同归,大部分还是流到了楼市里而不是科技公司的股市中,还是助长了房地产事业,这也就是过去十几年中房地产暴涨的原因。
  房地产经济如何才能高高的升起,悄悄的放下呢?
  现如今,中央政策选择改变杠杆率,也就是地方的土地在银行中能够抵押出来的贷款金额来限制房地产的主导地位,刚刚实施,未见成效。
  能否转型成功,直接影响以后历史书上怎么评价现代人的功过得失,毕竟未来的人可不想给我们还债。可以确定的是,能够书写历史的人,在评价前人的正确性上要远远超出评价自己的,并且也不会留下一丝情面。